查看原文
其他

公立、民办、双语、海外高中都读了个遍后,她说教育终究要回归内心

小陈妈妈 爸爸真棒 2021-12-23

每到择校季了,最折磨我们的表面问题是,公立or私立、各种国际课程怎么选,何时转轨国际化学校好……

而表象问题背后,更大的困惑则是择校的“价值判断”: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成长道路;别人的选择都是个性化的,如何能迁移成为我们自己的择校参考?

十一年级生小陈历经过“公办、民办、双语、中外籍孩子混班、海外高中”等各种类型的学校;而为了转轨国际高中,家庭足足研究了三年,但最后还是在协和古北平和UWC(印度)等IB名校刷了一圈。

这样案例的反思,自然非常难得。虽然小陈的择校之路是非常个性化的,但曾从事10年教育工作的小陈妈妈的择校价值判断,和背后多年的准备工作,不仅对择校家庭,更对所有期望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家庭非常有借鉴意义。且看:

  • 最初为什么选择体制内?又为什么转轨到体制外?

  • 在各大名校读书又有什么样的体验?择校中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小陈妈妈 

现从事教育研究、教育公益和文化传播类项目;曾经从事中小学一线教育和管理工作近10年;也曾跨界外企人资管理和小微企业全面管理工作。



“跟大多数人比,小陈的择校之路算是比较丰富的,不单是数量,还有类型。从数量来讲,从幼儿园到现在的高中,四个阶段共走过八所学校从类型来讲,更是多种多样。有的家长看到此,心里是不是就嘀咕了:这妈是不是特别“鸡”? 事实恰恰相反。

从小升初择校开始,我们就学习逐渐走到孩子的背后。看了00后择校新思路:世外、平和、UWC和交中IB怎么选?这篇文章后,我也问了小陈的选择均值BYG,PH,SW,海外UWC,海外高中,XHGB);峰值海外UWC, 海外高中,BYG,PH,XHGB,SW)。申明这只是小陈同学基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的选择我问他,如果让你再选一次,你会选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他说还是体制外,因为成长阈值更高。


1



在体制内的这8年

“孩子终归要面对真实复杂的世界”

我自己是学教育做老师的人,崇尚自然育儿的方式,小陈幼儿园和小学读的都是体制内学校,幼儿园就是对口公办,没想到呆了两天回来哭丧着脸说老师特别爱吓唬人。我不愿意把校园生活刚要起步的孩子,交到用恐吓法使孩子学乖的老师手中,于是有了最快的转学记录——转到一所民办幼儿园,幸运地遇上了一位爱心温柔的老师,开启了愉悦的幼儿园生活。

小学则在入读了一年半民办后,因为各种原因转回了家门口公办,离家近、标准操场足够孩子撒野,但大班教学,教育理念相对保守,遇到啥样的老师全看运气。好在,小陈的运气再次爆棚了,幸福感满格地在这所公办小学一路走到了小学毕业。

我们从不以考试进班级前多少名作为衡量他的标准,但非常注重他的阅读和运动。以阅读为例,2、3年级时最爱《列那狐的故事》,4年级翻到了《平凡的世界》,虽然时代背景、故事本身都离他甚是遥远,但恰恰这本书引领了他的思维角度由儿童视野转向关注社会生活。用他现今的话说:某个契机、某本书,可能就会塑造出你内心里一些区别于别人的东西。我想,那应该就是他精神内核的萌芽。

▲《列那狐的故事》和《平凡的世界》书籍封面

当然,小学阶段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不少家长深恶痛绝的将错题抄写50遍的“无效惩罚”(我引导他思考数学题抄写的必要性,并进而提出改善型解决办法——自己去跟老师提出做新题来代替罚抄),凡此种种,不足以道尽。

但这些“南”并不会促使我们转学,在我看来,幼小开端顺利过渡了,愿意去上学,那学校多半就是适合孩子的。适度的“难”可以让他适度地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这是有必要的。看上去再美的学校也一定有其不完美的地方,接受环境的不完美并学会和其共处,也意味着他能很快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与自己共处。

到了小升初,优质班级五名上下的小陈,虽不“奥”也不“口”,但妈妈我私心以为发展全面,是棵好苗子,家门口的优质民办初中自是没有不录取的道理,没想到,却“落榜”了。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妈妈,是没有预先选好保底校的意识的。当务之急,就是去落实一个孩子喜欢,学校也喜欢孩子的学校。考了三所,都拿到了录取,娃最终选择的那所学校的理由也足够简单:操场超级超级大,踢球一定很爽!

我们并不能完全判定选择那所学校就是绝对正确的,但在当时有限的选择里,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我们觉得自己是做了最好的决定。最优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事实又再次证明这个选择的正确。

回顾这前11年的历程,我充满了感恩:没有犯太大的择校错误,没有给孩子太多权威的意识和决定,没有不关注他的内在需求。感谢小陈同学总是愿意信任我们;更感谢那些给予他帮助和温暖的老师,让他的求学生涯一直走得自然、充满了成长的势能。


2



离开体制内转轨国际课程

“国内家长对IB的误解很深”

体制内教育有好的一面,但事物永远是有多面性的。到了高年级,体制内教育弱势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基于评估和选拔学生的底层逻辑的简单一元化,导致体制内教育过程越发固化学生对于确定性结果、或者说唯一标准答案的追求,就连文科都没能逃脱这一魔咒。但孩子长大后要面对的现实世界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根本没有那么多标准答案。

体制内重视单科教学知识记忆浅层理解,在启发孩子的学术兴趣探索自我个性潜能认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缺失。孩子花大量精力识记知识和理论性解题,却没有学到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对社会的观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这就带来了学习效能、成长多维度等一系列更宏大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渐渐浮出水面,与我们从小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于是,我们选择了“转轨”。

当然,那道可以“转轨”的门是需要提前预留好的。能转轨的核心要素我大概总结就是:内在热情、尝试和犯错的勇气、思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语言等能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6年级暑期开始的连续3年,孩子还参加了海外微留学和夏令营,深入到海外真实课堂的学习后,他充分意识到了体制内外两种教育的不同思维和学习模式,自己更爱、更合适哪种,也为最后决定转到国际化学校提供了充分的判断依据。

作为父母,当然就必须提前了解各类国际课程学校,包括学校理念、课程、生源、师资、学校管理、给予学生的空间等等各种具体的情况,评估和判断孩子适合的学校和课程,判断转轨合适的年段……等等一系列实操层面的问题。这样的功课,我们一做几乎是3年。最后,我们选择的是IB课程,经历了协和古北平和—UWC印度3所学校。

我们没有经历过的A LEVELAP类课程学校,这里就暂不讨论。同时,这一择校选择也只代表我们个体的经历和选择倾向,不具有任何权威性。

IB一直被传成最难但却是最高级的国际课程。因此国内的家长趋之若鹜。但这个理解其实存在谬误。

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国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孩子并不特别适合这个课程。它对学生的思辨和写作能力的要求贯穿在所有学科里,更适合那些文理均衡而又具备一定人文偏好的学生。它所谓的难主要体现在综合难度上,一个文理均衡,擅长写作,热爱各种课堂外活动并且非常擅长时间管理的孩子,大概率是适合IB课程的。

也有的家长可能会想:我孩子目前还没这么全面,但我把他放到这种课程环境里,不就能锻炼和提升他了吗?

不能说这个想法一定不对,确实也有孩子通过这种锻炼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但这个逻辑的出发点还是在“补短”,而不是国际教育所更强调的“扬长”。而更多的孩子,特别是通过中考后进入IB学校的孩子,之前的学习一直是非常体制内刷题模式的,进入到IB后可能非常不适应,进而产生自我怀疑。这就需要我们提前预判,和孩子就不同课程进行讨论。

同样的,我们最终选择IB之前也做了很多论证。小陈同学恰好是个爱阅读爱运动,喜欢思考问题,文理均衡的孩子,他取得的学业表现相对时间成本,我们认为是倍率成效型的,因此,我们预测IB应该会使他的优势得到突显。


3



走过3所名校

“求学路上,孩子是领航者而不是跟随者”

协和古北+平和

整个人都色彩斑斓起来了

客观上,我们能选择的学校是有限的。8年级从体制内转出来时,有些学校学段中间不接受插班生,有的从10年级开始招生,能选的学校也就1、2所。

主观上,我认为小陈虽然从小的英语学习一直没间断,但和英语母语环境或者类母语环境的孩子对照,语言能力还需要夯实。

我们首选协和古北,主要是考虑校内的教学团队和生源组成天然保证了非常纯粹的英语浸润环境,而这恰是小陈同学当前最需要的。

▲上海协和学校古北校区的官网截图

他通过了协和古北升9的考试,但最终我们主动留在了8年级,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做好过渡。从妈妈的视角,我愿意给孩子更充分的时间去过渡,去适应,为以后走得更好更稳打基础。

从策略层面来讲,直接升9年级,意味着孩子必须立即选择IGCSE(协和古北衔接IB的英国初中课程)的科目,而有些科目是体制内所没有的,孩子也会完全一头雾水,而IGCSE的选课又将关联到IB选课,利用8年级去探索和感受学校开设的这些课程,我认为很有必要。

短暂适应后,小陈同学很快进入国际课程学习的状态了。8年级的学术压力对他而言并不大,空出的大量时间,他能自由地安排,学吉他,和同学建立联系,进校队,当队长,带领校队训练和打比赛……经过半个学期,他在学校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人似乎更加“色彩斑斓”起来。

▲协和学校的课外活动十分的丰富

到古北的第二年,也就是IGCSE的第一年,他就基本成为年级里无论学术还是其它能力都处于前列的学生之一了,好像已经进入了他的黄金年代。

这样的成长,身为家长当然很满意,但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的困惑时刻再次来临:想尝试不同于英式风格的其他风格,想在学术上挑战自己。

9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末,我们选择尊重小陈同学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进入到新一轮的择校之中。通过妈妈的推荐进入他视野的有:平和,包玉刚,交附IB, 复旦WLSA经过充分研究、朋友的推荐、校区环境、科目可选程度等,我们最终选择了offer来得最晚的平和

▲截图自平和官网

UWC印度山上 

从有刻板印象到孩子惊人成长

平和确实是一所好学校,无论从学术成长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自由空间的保留。那么小陈又是为何在平和读了一年后,将IB的两年最终定格在大家怎么都想不到的UWC印度山上的呢?

用小陈的话说“在平和你会看到一批学习特别强的同学,一批很负责的老师,学校的活动比较多,同学们也保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过因为基本都是中国学生,所以在校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上有所欠缺。当然选择平和绝对不会出错。

向往更国际化环境的、爱冒险的小陈,又对UWC产生了向往。9年级考虑转校时,我推荐给儿子的名单里,没有放入UWC这所学校。因为UWC一直是家长心目中“褒贬不一”的一所学校,在我心里,高风险在投资领域可能意味着高收益,但孩子的求学择校可不仅仅是投资(当然也是一种人力投资),是要风险控制的呀。

但是,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消息渠道的。和他同期转校的一位朋友转去了UWC常熟,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的一手信息,加上认识的升学顾问也非常鼓励他去UWC。于是在平和入读的一个多月后,他就问我了,老妈,当时你怎么没让我去试试考下UWC呢?我觉得如果去了UWC,我一定会被重新塑造。

▲UWC印度官网首页

确实,小陈2019年8月正式到学校报到,如今第二个学期开始了。明显的,他的思考深度、观点表达的输出,逻辑组织的严密都是惊人地成长。短短一个学期,他变得更为成熟坚定和果断。正如他出发前告诉我的一样。

为了这篇文章,我占用了40分钟的时间,问了他在UWC就读的体验。

小陈说



在UWC的生活,是更人文更生活化的。如果你能享受孤独,把孤独视为成长的机会;如果你觉得体验生活很重要;如果你接受你的学术考核结果可能会被拉低;如果你接受有的科目就是要自学;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包得住这样的一种生活,你在UWC就会很好。但是,它并不适合所有人。▲正如电影《死亡诗社》中所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4



回顾择校路

“最重要的是点亮孩子”

因为走过的学校多,我也算是稍有点过来人的经验,常有朋友来咨询我择校的建议,我都会请她们问自己两个问题,也是我一直追问自己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而择校?

问过一圈后,回答大致可以归纳为:

  • 父母哪有不盼着孩子好的,帮孩子进入到好学校,不是理所应当吗?

  • 教育资源这么不均衡,不挤破头去抢占大家公认的好学校,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是脑子坏了吗?

  • 国外本科升学是有目标学校的,要升好的本科,当然想办法进目标录取学校罗?!

很大一波父母直接将升好学校和孩子未来人生的世俗成功天然地就勾连在了一起。我不能评判这样想一定是错的,但至少我并不同意这种单维度的结论。 

牡丹艳丽,茉莉清新,路边的小野花自在,你说哪个更好?它们只要生长在各自适合的环境里,不就自然会次第花开吗?花开,不就是最大的好吗?至于它开得艳丽,开得清新,开得自在,你有那么介意?—— 对不起,你介意也没用。你想千方百计改变它的内在基因,让它完全变成你想要的的性状,那最后的结果估计就很悲催。

择校的背后,往往是我们育儿价值观的直观体现。你怎么理解你的孩子?你怎么理解学校?你希望把孩子放在相应的学校里,所求的是他怎样的成长?你愿不愿意和孩子一起试错,愿不愿承担一定的风险?

 择校过程中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有些父母直觉地认为,我们比孩子知道的更多,我们做的判断的准确性更高。如有的父母觉得选择美高一定比留在国内读双语学校更好,或者留学一定比读国内大学更好,不一而足。

父母往往不自觉地充当了主体,孩子成了附庸。这个角色的倒置让人啼笑皆非。我认为,进入初中,特别是初升高的阶段,父母就可以走到孩子的背后,去做他的支持者,建议者,而不是绝对的决策者。

我们家就是如此,转学了很多次,儿子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权重随他年龄增长而增长。

择校路上,孩子不是跟随者,而是同行者乃至领航员

最后,借用沈祖芸老师的原话和各位家长们共勉:

教育是一件超长周期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点亮我们的孩子。

本期福利


欢迎加入上海国际化教育福利群1️⃣线上宣讲合集:协和系、UWC、平和系、世外系、万科系、德闳、宏文等国际化学校校长、家委妈妈、毕业生等校方代表的在线讲座(可倍速播放,省时省力)2️⃣领《上海国际化学校择校指南》一份:含探校报告、上海海外大学升学榜、IB、AP、A-Level学校分数榜、国际化学校学费榜及国际化高中招考指南扫描二维码,备注:城市和年级,即可加入国际化教育福利群。

▽精选文章▽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



更多专题

▼扫描二维码,关注“爸爸真棒”,在后台回复下方关键词,即可获得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回复“爬藤”看各种爬藤秘笈、幕后故事;

👉回复“幼升小”,“小升初”看不焦虑的幼小初升学信息;

👉回复“升高中”,看转轨、初升高信息,三大国际课程介绍;

👉回复“美本”,看正确的美本打开方式;

👉回复“数学”,“语文”,“英语”,解决学科学习难点;

👉回复“美国教育”,看中美教育比对和美国教育深度观察;

👉回复“科学用脑”,掌握大脑规律,让孩子更有效率地学习;

👉回复“牛娃分享”,看“双语”、“美高”不同体制牛娃的升学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